“快去睡觉”
“知道了,马上。”
“怎么还不睡觉?”
“马上~”
“赶紧去睡觉!
“马上!”
睡觉这件事,真是让不少家长操碎了心!对孩子而言,长期睡眠时间不足,会干扰生物钟节律,影响生长激素分泌,直接影响孩子身高;也会影响大脑发育,导致注意力不集中、记忆力下降,学习成绩下降。
然而,当下儿童却陷入诸多“睡眠困境”,其中,持续性晚睡愈发凸显。
孩子晚睡是睡眠障碍吗
现实中,越来越多的孩子入睡时间不断推迟,睡眠时间远远低于推荐标准。那么,这种普遍存在的“晚睡少睡”现象,是否意味着孩子患上了睡眠障碍?

并非如此。事实上,绝大多数孩子的晚睡行为并不能简单等同于医学意义上的睡眠障碍。其背后往往是生理、心理、环境和社交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孩子晚睡的原因有哪些
屏幕光与内容刺激
电子屏幕发出的蓝光会直接抑制孩子大脑中褪黑素的分泌,这是一种关键睡眠激素,从而导致入睡生理准备被强行延迟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短视频、游戏、社交互动等强刺激性内容,使人难以停下来,还会引发孩子大脑兴奋和情绪波动,即使停止使用,也很难立刻入睡。
育高儿科建议:严格执行睡前一小时(至少30分钟)杜绝所有电子屏幕的使用, 用其他放松活动替代屏幕时间。

课业/课外负荷重
过重的学业任务和课外安排常常挤压孩子的夜间时间,使得作业或练习持续到深夜,直接侵占睡眠时长。即便身体已躺上床,大脑可能仍处于紧张思考或焦虑状态,难以快速进入休息模式。
育高儿科建议:引导孩子学会时间管理,提高白天的学习效率,避免拖延至深夜。在放学后尽早开始写作业,而不是等到晚上才动手。

心理性入睡困难
孩子在白天被严格管控,需要在夜晚找回自主权,通过报复性熬夜来寻求心理上的控制感和自由。
此外,焦虑、压力或孤独等情绪若在白天未能妥善疏导,也会在安静夜晚浮现,会使孩子想很多,越想越糟而难以入睡。
育高儿科建议:白天给予孩子更多自主选择和掌控时间的机会,从而减少夜间“报复性熬夜”的心理动机。睡前可以留出10-15分钟的“悄悄话”时间,倾听孩子一天的情绪和烦恼,让其带着轻松的心情入睡。

睡眠问题请添加高老师咨询
家庭作息不规律
父母晚睡或周末与工作日作息差异大,相当于给孩子输入了紊乱的生物钟信号。儿童的内在节律建立极大依赖外部环境,若家庭作息不规律,孩子便难以形成稳定的睡眠作息。
育高儿科建议:全家应共同建立并遵守一个固定的睡眠时间表,包括周末也应尽量保持同步(浮动时间不超过1小时)。家长应以身作则,关掉大灯、减少噪音,为孩子营造一个“该睡觉了”的睡眠氛围。

饮食影响
傍晚至夜间摄入含咖啡因的饮料(如奶茶、可乐、茶)或高糖食物,可能引起孩子神经兴奋和血糖波动,干扰睡眠启动。同时,孩子过晚、过饱的晚餐或睡前饥饿感也会引起消化系统不适,影响睡眠质量。
育高儿科建议:晚餐不宜过饱,睡前两小时内避免进食。尤其要警惕含有咖啡因的食物和饮料,如下午放学后就不要让孩子饮用奶茶、可乐、巧克力或浓茶。
青春期生物钟自然延迟
进入青春期后,人体内褪黑素分泌的时间会自然向后推迟,导致青少年客观上更倾向于晚睡晚起,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。
因此,很多时候青少年“不想睡”并非主观对抗,而是受内在生物钟驱动,却与学校要求的早起时间形成难以调和的“社会时差”。
育高儿科建议:理解与接纳是第一步。 不要简单地将孩子这种行为视为叛逆,这是其生理发育的正常结果,允许孩子周五周六睡得比平时晚一点。
如果以上方法尝试后,孩子的晚睡情况仍未明显改善,家长可考虑在医师或营养师指导下,选用含γ-氨基丁酸、酸枣仁等功能食品,改善孩子睡眠问题。若问题持续存在或伴随白日严重困倦、情绪行为异常等,则应及时带孩子前往医院就诊。





育高官方微信
育高官方微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