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
骨龄是什么?
一般来说,鉴定人体生长发育的方式主要有两种:
1. 生理年龄,即身份证上的年龄。
2. 生物年龄,人体骨骼年龄,俗称骨龄。
骨龄,就是根据骨骼发育程度估算的发育年龄,一般和年龄大体上是相近。但是,后天的饮食、营养、运动、睡眠及环境等诸多因素,都有可能影响骨龄。
因此,不少孩子在检测骨龄的时候,家长们发现生理年龄与骨龄有一定偏差。如孩子的生理年龄比骨龄大个两岁,亦或是落后两岁。
02
骨龄的意义?
骨骼是人体唯一的刚性支撑,骨骼的长度决定了人体的身高。而骨龄准确反应骨骼当前的成熟度,因此也能预测未来的生长潜力。
定期测骨龄对于儿童及青少年生长发育,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。
测骨龄一方面是看身高发育情况,一方面是预测成年身高。
通过骨龄结果,医生可以:
判断发育情况:骨龄反映孩子的真正发育水平、身体成熟程度。
预测未来身高:预测孩子身高的增长空间。
发现疾病:发现孩子是否矮小、性早熟、性发育异常等。
03
哪类孩子一定要定期测骨龄?
1:发育异常
身材矮小,明显低于同龄儿童。特别是出生身长、体重不足,儿童期持续矮小,以及身高生长速度明显放缓或加快。
2:过度肥胖
过度肥胖会导致孩子体内脂肪过多,会产生雌激素,加快骨骺的快速闭合。此外,脂肪过多,大量消耗维生素D,导致维生素D缺乏,可能会导致骨骼发育不全、生长缓慢,影响孩子身高。
3:性早熟
男童在9岁前,女童在8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定义为性早熟。
图片来源:科学家庭育儿原创
性早熟的孩子,骨骼发育提前,生长周期会大大缩短。
4:其他对身高比较重视,或未来职业有要求的孩子可以定期检测。
04
测骨龄有辐射吗?
作为家长,还是比较担心拍骨龄片有辐射,影响孩子的身体。但拍一次骨龄,到底有多少辐射呢?
一个人正常生活一年接受的自然界阳光辐射量为2-3 mSv(注:mSv为辐射剂量单位)左右。
做一次骨龄检测的的辐射剂量为0.00012mSv,相当于乘坐飞机两分钟,或者相当于在阳光下漫步20分钟;
因此,拍骨龄片的辐射剂量可以忽略不计。家长们也不用那么担心。
05
孩子多久测一次骨龄?
专家建议4岁及以上的孩子每年1次骨龄检测,身高与骨龄异常的孩子3个月至半年1次,但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还是建议三个月至半年补1次骨龄鉴定,防快进展型青春孩子。
还有一种8岁前发育性早熟孩子,如果未来身高能接受,建议先观察三至半年复查1-2次骨龄再决定是否需要干预,如果是缓慢型青春孩子,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干预。
06
如何通过骨龄看骨骼发育?
很多家长给孩子拍完片子,对结果仅仅停留在正常/早发育/晚长的概念上,不知道具体的判断原理。
骨龄落后于年龄较多时:可能是生长激素缺乏、特发性矮小症等疾病引起。
骨龄超出年龄过多:可能是早发育引起,将导致孩子生长空间缩短,成年身高受损。
07
骨骺闭合,孩子还能长高吗?
如果骨龄片显示,骨骺线即将闭合,但还可以看到一条小小的线,生长空间只有2cm。
骨骺线闭合后,"长骨"就不会再生长了,所以我们就几乎不会再长高了(只考虑长骨)。
之所以有二十三,窜一窜的说法,可能是骨龄较小,骨骺线没有闭合(但概率极小),或者是因为我们通过非长骨的组织来长高一些,尤其是脊椎变长,包括骨和骨间组织 。
然而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“孩子晚长,迟早是要长的”。等到孩子骨骺已经闭合,再想干预,也已经错过长高的时机了。
骨龄检测有很多参考意义,家长们,可以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选择。